三連跌!OPEC+增產下,美原油跌勢還能撐多久?
2025-08-04 17:23:32

OPEC+在9月繼續增產54.7萬桶/日,這是其自2025年4月以來加速退出減產協議的最新舉措,標誌着2023年宣佈的220萬桶/日減產計劃已全面提前逆轉。這一決策的核心驅動力是奪回市場份額,尤其是應對美國頁岩油產量增長的競爭壓力。OPEC+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穩健、庫存偏低,OECD商業庫存處於季節性低位,為擴產提供了基本面支撐。此外,阿聯酋被允許額外增產約250萬桶/日,進一步強化了供應端的寬鬆預期,成為油價下行的重要推力。
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不確定性的平衡
儘管OPEC+增產直接增加供應,但俄羅斯石油出口存在潛在風險,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可能受制於美國。印度從俄羅斯日均進口175萬桶,佔其總進口量的35%,作為俄羅斯原油的主要買家,明確表示將繼續履行長期合同,不會因美國威脅而停止採購。這一立場雖緩解了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擔憂,限制了油價跌幅,但未能逆轉下行趨勢。不過,美國對伊朗和俄羅斯的進一步制裁仍被視為潛在上行風險,只是暫未構成實際衝擊。
經濟政策與需求預期的博弈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政策對油價形成雙重壓力:一方面,直接加徵關税可能抑制全球經濟增長,進而拖累石油需求;另一方面,美國威脅對俄羅斯原油的買家徵收100%二級關税,試圖通過限制俄羅斯收入迫使烏克蘭局勢降温,但實際效果因印度等國的抵制而受限。高盛等機構指出,美國經濟疲軟可能加劇需求下行風險,上週五公佈的非農就業數據就低於預期,而OPEC+的增產則進一步加劇了遠期供應過剩預期,強化了油價下行壓力。
短期:供應增加主導價格下行
OPEC+的增產決定直接導致油價週一繼續下跌(布倫特原油跌0.28至69.23美元/桶,WTI跌0.46%至67.01美元/桶),延續了上週五的跌勢。市場對供應過剩的預期強化了空頭情緒,尤其是阿聯酋的額外增產(佔全球需求的2.4%)進一步放大了供應寬鬆信號。不過,印度表態繼續採購俄羅斯原油抵消了部分影響,使油價跌幅有限,未能改變短期下行主導的格局。
中期:供需博弈與政策風險交織
供應端:OPEC+的增產計劃可能在9月後暫停,因高盛預計OECD庫存將加速累積,季節性需求支撐消退。但若美國頁岩油因油價低迷迫於生產盈虧平衡點而減產,OPEC+可能調整策略,甚至考慮進一步釋放剩餘166萬桶/日的產能,這將持續對油價形成壓制。
需求端:美國關税政策與經濟衰退風險構成主要下行壓力。高盛預測2025年Q4布倫特均價64美元/桶,2026年降至56美元/桶,部分基於對需求增長放緩的判斷。然而,若印度等新興市場需求韌性超預期,或地緣衝突升級導致供應中斷,油價可能出現短期反彈,但難以扭轉中期偏弱趨勢。
長期:市場份額爭奪與結構性過剩
OPEC+的增產策略旨在通過低價擠壓高成本產油國,如美國頁岩油,重塑全球石油版圖。美國頁岩油企業因關税推高設備價格,成本上升,和油價低迷,已削減資本支出,活躍鑽井平台數量下降,產量增速放緩。這一博弈可能導致油價長期處於低位區間,長期下行壓力顯著,而OPEC+內部的團結,沙特與阿聯酋的協同將是政策執行的關鍵。
高盛維持油價預測但警告風險,認為OPEC+政策靈活,但美國關税和經濟疲軟可能加劇需求下行,進一步鞏固油價下行壓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若印度停止採購俄羅斯原油(影響170萬桶/日),可能消除2024-2026年的供應過剩,但這一情景概率較低,意味着過剩格局難改。
銀河證券:遠期累庫預期限制油價上行高度,預計布油在68-72美元/桶區間震盪,凸顯震盪偏弱特徵。
總結
OPEC+主動擴產以爭奪市場份額,疊加美國關税政策壓制需求,共同推動油價承壓下行,地緣風險與印度等國的採購韌性雖提供底部支撐,但力度有限。短期內,供應增加主導價格走勢;中期需關注OPEC+政策調整與美國經濟數據,下行壓力仍是主調;長期則取決於OPEC+與美國頁岩油的博弈結果,整體呈現震盪偏弱、下行壓力主導的態勢。

(美原油日線圖:)
北京時間17:17,美原油現報66.59美元/桶
-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提供參考,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某些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其他需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