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需要一場全球性衝擊才有復甦可能
2025-09-12 18:10:15
法國與日本的政治危機削弱了美元主要競爭對手——歐元與日元的影響力。法國總理和日本首相的辭職,以及法國即將舉行議會選舉的動向,暫時讓美元“淡忘了”貨幣政策這一影響因素。此前,3月美國就業數據經歷歷史性修正,較此前預估減少91.1萬個崗位,且8月生產者價格指數意外下滑,此後美聯儲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的可能性正迅速上升。

過去五週美元指數深陷97-98窄幅區間
美國聯邦法院作出裁決,允許美聯儲委員莉薩·庫克出席9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這一裁定對美元形成支撐。特朗普意圖削弱美元,因此總統的任何政策“失利”都成為市場買入美元的信號,這一點也被納入圍繞“美聯儲獨立性”展開的交易策略之中。

(美元指數日圖 )
過去五週,美元指數幾乎一直在97-98的窄幅區間內波動。這種“拉鋸戰”取代了此前長達六個月的下跌趨勢,以及7月出現的短暫反彈勢頭。從技術面來看,當前的橫盤整理屬於看跌信號。從中期維度分析,目前的走勢或只是一輪修正性反彈,且其波動幅度甚至未達到前期跌幅的典型修正幅度(76.4%),這一現象恰恰表明空頭力量仍佔據主導。與此同時,美元正處於一條持續13年的上升趨勢線支撐位附近,即便維持當前水平,也可能跌破該趨勢線。
鑑於市場對美聯儲將實施4-5次降息的預期不斷升温,而其他主要央行預計不會跟進降息,我們有充分的基本面依據判斷:新財年伊始,美元或重啓下跌走勢。
美元正處於13年上升趨勢線支撐位
在全球經濟擴張週期中,由於市場對美國國債以外的高風險、高收益資產需求增加,美元通常會面臨下行壓力。回顧歷史,在類似市場環境下,往往是突發且意外的危機幫助美國(包括美元與美國國債)擺脱了“自我強化”的拋售螺旋。

(美元指數月圖 )
例如,2008-2009年金融危機對美國以外經濟體造成的衝擊更為嚴重;2010-2011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持續多年。此後,2018年貿易戰推動美元走強,2021年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能力也成為美元上漲的推手。
所有這些案例的共性在於:在嚴重危機時期,市場會湧入美元尋求避險。此類危機反而可能對美國政府有利——不僅能讓降息舉措“合法化”,還能通過提振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同步降低借貸成本。

過去五週美元指數深陷97-98窄幅區間
美國聯邦法院作出裁決,允許美聯儲委員莉薩·庫克出席9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這一裁定對美元形成支撐。特朗普意圖削弱美元,因此總統的任何政策“失利”都成為市場買入美元的信號,這一點也被納入圍繞“美聯儲獨立性”展開的交易策略之中。

(美元指數日圖 )
過去五週,美元指數幾乎一直在97-98的窄幅區間內波動。這種“拉鋸戰”取代了此前長達六個月的下跌趨勢,以及7月出現的短暫反彈勢頭。從技術面來看,當前的橫盤整理屬於看跌信號。從中期維度分析,目前的走勢或只是一輪修正性反彈,且其波動幅度甚至未達到前期跌幅的典型修正幅度(76.4%),這一現象恰恰表明空頭力量仍佔據主導。與此同時,美元正處於一條持續13年的上升趨勢線支撐位附近,即便維持當前水平,也可能跌破該趨勢線。
鑑於市場對美聯儲將實施4-5次降息的預期不斷升温,而其他主要央行預計不會跟進降息,我們有充分的基本面依據判斷:新財年伊始,美元或重啓下跌走勢。
美元正處於13年上升趨勢線支撐位
在全球經濟擴張週期中,由於市場對美國國債以外的高風險、高收益資產需求增加,美元通常會面臨下行壓力。回顧歷史,在類似市場環境下,往往是突發且意外的危機幫助美國(包括美元與美國國債)擺脱了“自我強化”的拋售螺旋。

(美元指數月圖 )
例如,2008-2009年金融危機對美國以外經濟體造成的衝擊更為嚴重;2010-2011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持續多年。此後,2018年貿易戰推動美元走強,2021年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能力也成為美元上漲的推手。
所有這些案例的共性在於:在嚴重危機時期,市場會湧入美元尋求避險。此類危機反而可能對美國政府有利——不僅能讓降息舉措“合法化”,還能通過提振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同步降低借貸成本。
-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提供參考,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某些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其他需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