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準備撤離?經濟疲軟與AI交易熱潮消退或引發美股回調
2025-09-12 18:52:51

BCA研究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彼得·貝雷津表示:“要問什麼會引發下一輪股市崩盤,就好比問哪片雪花會引發雪崩。”
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中,貝雷津回顧了以往股市大幅回調的案例,他指出,引發拋售的往往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重事件的疊加,這使得預測股市何時開始暴跌變得更加困難。
以1987年為例,“黑色星期一”崩盤之前,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美元貶值,引發了人們對美聯儲被迫加息的擔憂。當時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7.1%飆升至10%;此外,美國眾議院還提交了一項限制企業併購税收優惠的法案。
同樣,1998年的股市暴跌也並非僅由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破產引發。當時,亞洲最大的私人投資銀行“百富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倒閉也是誘因之一;市場還擔憂中國將被迫讓人民幣貶值,隨後俄羅斯又出現主權債務違約。
即便是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其原因也被過度簡化了。BCA的數據顯示,造成泡沫破裂的不只是過高的估值——美聯儲重啓加息、股票供應激增(1999年股票淨髮行量為90億美元,而2000年第一季度僅這一個季度就達到590億美元),都讓投資者感到恐慌。
而且,近年來的股市回調錶明,市場在一段時間內能夠“無視”不利因素。2021年秋季,通脹飆升將導致美聯儲大幅加息的信號已十分明確,但標準普爾500指數仍從2022年初到同年10月下跌了27%。
不過,以往股市暴跌也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全面熊市通常發生在經濟低迷時期。BCA表示:“當經濟保持韌性時(如1987年、1998年、2020年和2022年),股市往往會迅速反彈。”
遺憾的是,貝雷津認為,展望未來,支撐當前牛市的兩大主要因素——經濟韌性與人工智能熱潮——都將減弱。
勞動力市場惡化表明美國經濟已顯露脆弱性。貝雷津指出:“失業率看似小幅上升,實則被‘許多人放棄找工作’這一情況所掩蓋。如果將‘不在勞動力市場但目前仍想工作的人’納入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失業率已上升了0.76個百分點。”
他補充稱,房地產市場“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在美國之外,經濟增長一直依賴“提前應對關税”所帶來的需求支撐。
此外,儘管人工智能代表着長期增長趨勢,但它也無法免疫於週期性經濟下行。BCA指出,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 Platforms,股票代碼META)、字母表公司(Alphabet,股票代碼GOOGL)等企業對廣告業務高度依賴,若消費者支出放緩,廣告收入將大幅下滑。
BCA表示:“過往經驗表明,當自由現金流開始下降時,投資者往往會感到不安。2021年末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亞馬遜(Amazon,股票代碼AMZN)、谷歌(Google)、元宇宙(Meta)、微軟(Microsoft,股票代碼MSFT)和甲骨文(Oracle,股票代碼ORCL)等‘超大規模科技公司’的合計自由現金流曾暫時出現下滑。”
BCA認為,這些超大規模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要到2026年下半年才會觸頂,但目前佔標準普爾500指數市值三分之一的AI相關企業股票價格,“可能遠在此之前就會暴跌”。屆時,隨着股市財富縮水,消費者支出將進一步下降。
貝雷津總結道:“雖然無法確切知道全球股市何時會觸頂,但目前市場已存在足夠多的脆弱性,這足以説明我們應當‘將手指放在退出鍵附近’(隨時準備撤離)。”
-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提供參考,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某些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其他需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