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場“三重打擊”:歐佩克+、中國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2025-10-03 01:12:29

要理清這些因素的影響並不難,但要預判它們的下一步走向,卻是件十足的難事。畢竟這三大變量本身變化快、捉摸不定,直接讓原本就複雜的市場預測,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就在近期,阿聯酋富查伊拉(全球原油儲存與運輸核心樞紐)舉辦的能源市場論壇上,業內專家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儘管會場內看漲、看跌的觀點各有支撐,但對於未來兩到三個季度的市場前景,所有人都難有明確判斷。更關鍵的是,這三大因素對油價的影響方向常常相互矛盾,再疊加全球經濟放緩、貿易戰升級與能源轉型的壓力,2025年油價大概率將進一步承壓。目前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維持在65-70美元/桶區間,市場普遍預計,到年底這一價格或跌至60美元/桶左右,2026年更可能在50-60美元/桶的區間內波動。
歐佩克+減產放鬆:理論看跌,實際效果卻藏着“變數”
今年以來,歐佩克+(OPEC+)正逐步取消此前實施的日均220萬桶自願減產,到10月,還計劃再新增13.7萬桶/日的產量。從理論上看,供應增加必然會對油價形成下行壓力——畢竟全球需求能否跟上這一增量,至今仍存疑。
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也印證了需求端的乏力: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預計僅增長70萬桶/日,這一數字遠低於2023年的230萬桶/日,而中國、印度兩大需求國的需求放緩,正是背後的主要原因。
但實際情況遠比理論複雜。歐佩克+的實際增產規模,始終沒能達到計劃目標。據分析師測算,自今年4月啓動減產放鬆以來,包括沙特、伊拉克在內的8個核心成員國,實際產量增量僅為目標的75%,約37.5萬桶/日,而非計劃中的50萬桶/日。究其原因,阿爾及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受限於基礎設施瓶頸,實際產能根本無法跟上配額增幅。標普全球(S&PGlobal)的最新數據也顯示,9月歐佩克+實際增產約70萬桶/日,仍低於市場預期,其中俄羅斯、阿曼的油田維護計劃推遲,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原本理論上“看跌”的減產放鬆,實際反而對油價形成了支撐。眼下市場對歐佩克+本週末的會議也持謹慎態度——交易員們不再單純關注配額的變化,而是更看重最終能落地多少實際供應增量。
值得關注的是,非歐佩克+國家的供應增長,正悄然改變市場格局。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測,2025年美國頁岩油產量將達到1350萬桶/日,創下歷史新高;不過若油價持續低迷,2026年其產量增速可能會被限制在1%以內。一旦歐佩克+選擇繼續增產,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盈餘或達到170萬桶/日,這無疑將進一步壓低油價。
中國庫存:短期託底油價,長期可能已接近“峯值”
中國原油庫存的變化,是影響當前油價的另一關鍵變量。2025年以來,中國通過大規模進口與庫存囤積,消化了市場中多餘的原油供應,這也成為布倫特原油價格能穩定在65-70美元/桶區間的重要支撐。
據IEA估算,今年中國原油庫存增速約為90萬桶/日,累計增量已達1.06億桶,且這一增長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這背後,是中國一貫的“低價囤油”策略——每當油價跌至60美元/桶附近,中國往往會加大進口力度,補充庫存。
但問題在於,中國庫存數據缺乏透明度,其後續動作難以預判。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數據顯示,9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已降至1083萬桶/日,較8月的1165萬桶/日下降7%,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這一變化,大概率與6月以色列-伊朗衝突引發的油價短暫飆升有關——9月到港的原油,多是當時油價高位時簽訂的合同貨,高價自然抑制了進口需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原油需求可能已接近“峯值”。2025年中國電動車普及率預計將達到40%,疊加經濟刺激政策效果有限,原油需求增長明顯放緩。路透社的預測顯示,2025年中國原油進口均值或降至1100萬桶/日,低於2024年的1140萬桶/日;瑞銀(UBS)更是警告,若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中國煉廠利潤率可能被進一步壓縮,屆時進口量甚至可能跌至1000萬桶/日以下,給全球供應過剩局面再添壓力。
地緣政治:多重風險疊加,貿易戰成新“攪局者”
地緣政治,始終是原油市場最大的“不確定因子”。2025年以來,以色列與伊朗的短暫衝突已直接推高油價;烏克蘭對俄羅斯煉油廠發動的無人機襲擊,也打亂了區域供應節奏。據彭博社報道,此次襲擊已導致俄羅斯煉油產能減少約10%,成品油出口隨之下降,但意外的是,俄羅斯原油出口反而有所增加,這一矛盾變化直接推高了全球煉油利潤率。
除此之外,美國總統特朗普重啓的貿易戰,正成為新的風險點——尤其是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發起的關税威脅,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摩根大通(J.P.Morgan)測算,若100%關税最終落地,全球原油需求可能減少30萬桶/日;同時,關税還可能推高美元指數,間接對油價形成壓制。
更復雜的是,制裁與能源轉型正進一步放大不確定性。歐盟已明確計劃,2026年起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原油衍生品,這一政策可能導致全球供應減少50-100萬桶/日,但目前市場已部分消化了這一預期。另一方面,若對伊朗、委內瑞拉的制裁進一步收緊,短期或引發供應短缺,油價甚至可能短暫衝高至80美元/桶。
與此同時,能源轉型的壓力也在逐步顯現。IEA預測,2025年全球煉廠吞吐量將達到8350萬桶/日,但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普及,將持續限制原油需求增長,全球原油庫存可能升至5年均值以上(約6700萬桶),長期給油價帶來下行壓力。
市場展望:多重風險下的“謹慎期”,油價偏向下行
當這三大因素與全球經濟放緩、貿易摩擦疊加,2025年原油市場的變數被拉到最大。路透社最新的分析師民調顯示,參與調查的32位分析師預計,2025年布倫特原油均價為67.61美元/桶,較上月預測下調2%,而供應過剩預期正是下調的核心原因。
不同機構也給出了極端情景預判:RBC Capital指出,若地緣衝突逐步緩和,油價可能跌至55美元/桶;但一旦中東局勢惡化,短期內油價或衝高至80美元/桶。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能源轉型的長期影響已不容忽視。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計,到2030年,受電動車與綠色能源推動,全球原油需求可能降至9500萬桶/日。這意味着,當前的高庫存與供應過剩,或許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的開端,油價中樞也將隨之逐步下移。
眼下,交易員們普遍選擇“觀望”——一邊等待10月歐佩克+會議的最終結果,一邊緊盯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市場或許會在波動中尋找新的平衡,但從整體來看,油價面臨的下行風險明顯更大。
總結
2025年的原油市場,正遭遇“三重打擊”:歐佩克+增產落地不及預期、中國需求增長逼近天花板、地緣政治與貿易戰交織發酵,再疊加能源轉型的長期壓力,油價走勢變得空前複雜。
短期內,布倫特原油大概率在60-70美元/桶區間波動;但若供應過剩進一步加劇,2026年其均價可能跌至50-60美元/桶。對投資者而言,想要應對這一多變的市場環境,需緊盯三大核心指標:歐佩克+的實際產量、中國原油進口數據,以及地緣政治動態。
畢竟,當前的油價波動,早已不只是短期市場供需的反映,更折射出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經歷的深刻重塑。
-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提供參考,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某些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其他需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