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困局:預期維持,資金不走,市場為何越等越慌?
2025-11-10 20:19:05

近期美聯儲溝通呈現“軟硬互見”的特徵。來自舊金山聯儲的表述強調,當前政策仍具一定限制性,正在對通脹施加下行壓力;關税驅動的價格上行被認為主要侷限在商品端,尚未顯著外溢到更廣泛的通脹。與此同時,對“負向需求衝擊”的提法提示,勞動力需求降温正在成為物價回落的更重要渠道。這種解讀有利於市場將名義終端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峯值預期温和下移,理論上削弱美元的利差優勢。與此相對,部分決策者仍強調通脹黏性與風險對稱,提示不應過早宣告寬鬆週期確立。二者合併起來的含義是:利率路徑更依賴數據,美債收益率在較窄區間內反覆,從而限制美元單邊趨勢的延展。
政策預期的“投票結構”也被市場反覆討論。非投票官員的鴿派表態邊際上影響前瞻指引,但實際決策權仍集中於投票成員。若以“少數傾向降息、少數主張按兵不動、其餘數據導向”的框架來理解,12月會議前的每一份通脹與就業數據,都會在邊際上牽動美元的風險溢價定價。當前假設的“12月小幅降息概率仍高但下降”,反映的是近期數據並未提供足以“鎖定降息”的強證據。在此過程中,通脹預期的穩定與工資增速的回落,是支持美元利差主題降温的關鍵變量。
財政與政治進程方面,臨時撥款法案的推進降低了短期“關門”尾部風險,風險資產情緒得以修復。對美元而言,這類事件通常通過兩條路徑影響價格:其一,避險需求回落時,美元的流動性溢價與期限溢價雙雙收斂;其二,短端利率預期若因不確定性下降而更聚焦於經濟數據本身,美元對政策噪聲的彈性隨之下降。此外,圍繞關税合法性的司法進展,若使先前的價格上行衝擊被視為“不可持續”,則有助於壓低通脹風險溢價與名義利率上沿,間接削弱美元的利差支撐。但若判決帶來新的政策不確定性或貿易摩擦再平衡,亦可能階段性提升美元的“安全邊際”需求。兩種效應相互抵消,強化了美元的區間屬性。
短線資金更關注兩個維度的觸發器:一是美國小企業信心、勞動力需求與工資分項能否繼續回落,從而驗證“需求端降温—通脹回落”的路徑;二是美聯儲官員的再溝通是否繼續強化“對稱性風險管理”的表述,若“更強的數據依賴”成為共識,隱含波動率通常先行回落,美元的方向性趨勢也隨之減弱。機構層面的觀點分歧主要集中在“降息起點與節奏”上,分歧越大,美元越難走出單邊。
技術方面
美元指數240分鐘圖顯示,上探100.3599後回落,近日在99.3931形成階段低點,當前報99.6090。價格仍處下降結構內,99.8800為上方重要壓制,100.00—100.36為更強阻力區。MACD位於零軸下,DIFF與DEA未金叉,但綠柱顯著收窄,顯示下行動能減弱、進入技術性修復。

RSI徘徊40—45,反映弱勢反彈。下方關注99.50的平台支撐,其次為99.39與98.55的歷史回撤帶;上方若在99.50之上企穩並放量,價格可能對99.88發起再測試。整體偏區間震盪,量能有限,價格對突發信息更敏感。
展望後市
美元指數的主導變量仍是美國的實際利率與全球風險偏好。若通脹環比放緩與就業再平衡的證據增多,市場對“名義利率下行—實際利率温和回落”的共識將逐步鞏固,美元的利差支撐隨之削弱;相反,若通脹再現黏性與長端名義利率回升,美元的防禦與收益雙重屬性仍會吸引配置需求。政策與司法層面的不確定性對美元的淨效應,取決於其對“通脹風險溢價”與“避險溢價”的相對影響強弱。目前看,二者大致相抵,美元更可能維持以數據驅動的區間波動格局。
美元指數在99上方的震盪,折射出利率路徑、風險情緒與政策不確定性三者的拮抗。美聯儲的溝通更趨數據依賴,勞動力與物價的同步降温仍需進一步證據;財政與關税議題降低了極端尾部風險,但並未提供方向性指引。
-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內容僅提供參考,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某些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其他需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